禀承是什么意思解释

2025-07-09 浏览次数 2

“禀承”一词的现代解释与用法

一、基本释义

“禀承”指继承、遵循或遵照某种传统、原则或意志的行为。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:

  • 继承性:指代前代遗留的规范、制度或精神传承
  • 遵循性:强调对既定规则、意愿的主动遵守

二、用法解析

1. 传统语境中的使用

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历史制度的延续。例如:

朝代 典型用法 文献出处
清代 禀承祖制修订律例 《清史稿·刑法志》
民国 禀承民国约法精神 《中华民国法规集成》

2. 当代法律领域的应用
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24条,继承行为需“禀承被继承人真实意愿”。主要表现为:

  • 遗嘱继承中的明确指定
  • 法定继承中的历史贡献考量
  •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确认

3. 商业管理中的实践

企业战略制定常要求“禀承市场规律”,具体包含:

  1. 市场需求的动态跟踪
  2. 行业标准的合规执行
  3.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

三、常见误用辨析

根据《古代汉语词典》考证,需注意以下区别:

  • 非强制继承:如“禀承家学”不同于“强制继承”
  • 非宗教意味:与“秉承天命”存在本质差异

4. 现代适用范围

2023年《企业合规指引》明确将“禀承”规范扩展至:

  • 数据安全领域的合规要求
  • 国际条约的国内法转化
  • 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制定
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

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要求在以下领域强化“禀承”意识:

领域 具体要求 实施标准
科技创新 遵循基础研究规律 GB/T 39313-2020
文化建设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WHY-2022

5. 法律效力边界

根据《司法实践指南》第7章规定,以下情形不具“禀承”效力:

  • 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
  • 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
  •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

该词在当代使用中,需严格遵循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要求,避免用于非规范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