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生取义:从吕氏春秋看生命价值的选择
典故来源
“舍生取义”出自《吕氏春秋·贵义》,原文记载伯夷、叔齐兄弟因拒绝为周武王臣服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。这段典故通过“义高于生”的核心思想,揭示了古代士大夫对生命价值的独特认知。
核心思想解析
- 生命价值的重估:认为生命意义不在于存在本身,而在于其承载的道德价值
- “义”的优先性:将道义坚守置于肉体存续之上,形成独特的生死观
- 群体示范效应:通过极端选择引导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
历史案例对照
人物 | 行为选择 | 文献出处 |
---|---|---|
伯夷、叔齐 | 拒绝合作新朝 | 《吕氏春秋·贵义》 |
文天祥 | 抗元就义 | 《宋史·忠义传》 |
谭嗣同 | 戊戌变法就义 | 《清史稿·忠义传》 |
现代启示
当代社会可从三个层面理解这一传统命题:职业伦理建设、公共事务参与、个体价值实现。如2020年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职业选择,正是对“舍生取义”精神的现代诠释。
文献支撑
《吕氏春秋·贵义》详细记载了伯夷、叔齐的避周行为,《孟子·告子上》进一步阐释“舍生取义”与“舍义取生”的哲学对立,两者共同构成传统生死观的理论基石。